“青島游艇企業的生產資質自2008年起就不批了,我們有營業執照,可沒有生產資質,工廠依舊如同小作坊,導致企業在國外市場上競爭力大大下降,只能依靠低廉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華夏時報》記者在采訪時,一位青島一線游艇公司總經理對記者說。
訂單日漸減少、核心技術與專業人才的匱乏,基建不完善……游艇產業發展遭遇瓶頸,部分企業心灰意冷,或撤退或歇業。游艇產業是全球公認的朝陽產業,青島又是中國北方游艇產業的龍頭城市,有潛力有市場前景的產業為何陷落尷尬境地?
游艇產業度寒冬
2008年青島承辦奧運會帆船比賽,恰似一陣春風,游艇帆船產業在青島遍地開花,光制造商就有近50家。但短暫繁榮過后,很快停滯不前:各方面綜合統計,青島游艇制造企業已下降六成,現在不足20家。
《華夏時報》記者從青島市發改委規劃項目處處長姜東明處了解到,目前,缺乏專業的主管部門,引導行業方向并協調相關部門共同落實行業規劃,這是游艇產業的短板之一。
隨后記者采訪了多家游艇企業,其負責人均表示行業主管部門不明確,著實為企業的發展帶來阻礙,企業盼望政府能夠明確主管部門,對青島市游艇企業進行“一站式”管理,盡快落實相關優惠政策,規范青島游艇產業。
“游艇要下水需前往市船檢局辦理許可證書;游艇掛牌需到市港航局辦理;游艇企業要參與政府招投標需到省國防科工辦申請生產資質……如果多跑腿就能把證件辦齊也就罷了,但是企業的生產資質到現在還沒批下來。現在國家對于參加招投標的企業首要條件就是要求具有生產資質,只此一點就把企業卡在了參與全國招投標的門外。同時,沒有生產資質的企業不能進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致使青島游艇企業在出口市場上受挫。”一位游艇公司總經理說到這些情況時非常激動,但他也鄭重地請求記者最好不要透露他姓名。
針對生產資質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青島市船檢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他說:“在全國范圍內來講,船企所在地的省國防科工辦負責評審企業生產資質,但目前山東省國防科工辦僅僅是針對大型船企有生產資質的評審,而游艇企業生產資質評審是塊空白。”
記者隨后電話采訪山東省國防科工辦,其宣傳部門請記者去船舶處了解具體情況,隨后船舶處孫處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以前國家確實對船舶制造企業有一個生產資質評審,后來取消了。目前國家對于船舶制造企業并沒有強制的許可制度,至于企業在政府招投標過程中也確實可能被要求出具生產資質,但資質誰來評審,現在這也是一塊空白。”
兩方說法都指向了同一塊“空白”。“這能空白嗎?”一個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說: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為青島游艇產業提供專業的指導性意見,明確行業準入標準,并將企業所需手續盡可能簡化,讓企業不再漫無目的地東奔西跑,安于生產銷售,這是青島游艇產業良性發展的前提。
游艇行業遭遇發展瓶頸,硬傷還不止一塊。
青島的游艇制造業目前還簡單地停留在重復粗放的低效制造階段,發動機等主要零部件的制造技術缺失、上游原料供應市場未形成規模等制約因素使得青島游艇制造業無外乎重復拆裝組合的體力勞動,少有技術含量。如此,訂單隨時可能被后進入的企業搶走,或陷入價格戰等低端競爭的惡性循環。青島游艇產業的瓶頸已凸顯,企業在痛苦中謀求轉型。
說到基建問題給游艇產業發展帶來的阻力,安奧克斯湯姆遜(青島)游艇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家檜感觸頗深。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目前公司銷售情況最好的31英尺垂釣艇為例,客戶購置游艇的費用大約在40萬元左右;保養方面,每年約在兩萬元左右;泊位方面,一艘31英尺的游艇在奧帆中心停泊一年的費用達到10萬元。如此等等,還未算上稅費、雇請船工等費用,可以說在青島,游艇或許買得起,但卻不一定養得起。”
國內巨頭青島布局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國際游艇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經營成本持續走高,毛利卻不斷下滑,不少游艇巨頭經歷了從“吃香喝辣”到“吃糠咽菜”的驟變。
近幾年來,國內企業收購國際知名游艇企業的消息不絕于耳。2012年,濰柴集團投資3.74億歐元重組全球最大游艇制造商——意大利法拉蒂集團,使法拉蒂得到了開拓中國市場的最佳渠道與資源,中國游艇產業得到了來自意大利的先進制造技術。
去年6月份,萬達集團斥資3.2億收購英國皇室專用游艇品牌圣汐游艇公司。同年9月份便瞄準青島,成立了青島萬達游艇產業投資公司。畢竟游艇產業在中國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中國家庭消費游艇的意識與實力也遠未達到國外的水準,這時候,并購風起,站在行業金字塔頂端的國際化游艇企業頻頻被中國企業收入囊中。
萬達帶來的游艇+地產這一新商業模式,已在三亞、珠海等南方城市盛開,下一站將是青島,將撬動和領銜游艇產業的高端消費市場,并帶來高附加值。
趙家檜告訴記者,即便是近幾年行業處在低谷期,但游艇產業在中國無疑是朝陽產業,青島也擁有發展游艇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妨效仿南方城市,取其長處,盡早清除基建不完善、部門監管空白等障礙,企業就會走出迷惘,得以長足發展。